Avatar杂记

今天和老婆去看了<<Avatar>>。地点是Pacific Science Center的IMAX 3D版本。记得上次去看IMAX,还是在北京的华星影城。当时看的是<<变形金刚>>。不同的是,这次是有3D眼镜,效果很好,很多时候,景物似乎离自己很近,常有伸手想去摸一下的冲动。
 
Avatar,根据Wikipedia的说明,在印度教里是“化身”的意思,大意就是某神从天上来到人间并以肉身示人。而其肉身就被叫做"Avatar"。显然,电影的主角就是一个借助人类科技,在Pandora星球上,在土著人之间现身的"Avatar"。整个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,贪婪的人类组织与Pandora的土著Na’vi之间的直接且粗暴的冲突。我喜欢它讲故事的手段,我喜欢它丰富的想象,我喜欢Pandora上奇异的环境,我喜欢Na’vi人独特的文化,我喜欢它对人类科技的想象——炫,成熟,但不喧宾夺主。唯独对其情节,却不太感兴趣。
 
西方人似乎很喜欢创造某种文化的“相”,特别是通过语言。记得当年看《指环王》时,就知道作者是语言学家。原著中提到的各种语言,据说都是作者根据西方语言经过加工后,自创出来的。当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,自然无法体会——甚至是“目睹”——原著的精彩。后来看了《星战》系列,里面也是充满了各种假想的,但又似乎可以以假乱真的星际语言。有意思的是,里面很多的对白,特别使用了不规范的英文,很有外国人说英文的感觉。常被朋友们提及的,就是Yoda的神奇语序:"Impossible to see, the future is"和那个搞笑的Jar Jar Binks: "Mesa here! Mesa gettin’ very very scared"。这次的Na’vi,一样有着独特的,精心设计的语言。语言学家Paul Frommer受导演James Cameron的邀请,设计一种可被人类学习,又可以被演员诵读的,却不与任何人类语言相似的“人类语言”——Na’vi language: "Kaltxì. Ngaru lu fpom srak?"(Hello, how are you?)
 
Na’vi人其实挺有意思,他们具有近似于人类的外表和相当成熟的心智;他们与虫类生活在一片相当原始的森林中;他们具有相当神秘而且神奇的,极具精神力量的信仰。好像《星际争霸》中的三个种族都在他们身上有所表现。也许,这些都是人们对未知世界展开想象的主要方面吧。
 
然而,文明之间的冲突,往往不会像影片中表现的那么极端。特别是影片中的人类,其处理文明关系的简单粗暴与其科技发展的水平是那么的不相称。后来回到家,和老婆看央视的《探索发现》,里面讲了云南某处仍然存在着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,但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面临着被高度“发达”的科技及商业所淹没的危险。这也许才是文明或文化消失的主要方式——也是最不为人所感知,也最令人无力回天,更应是最正常的一种方式。
 
Yesterday’s history tomorrow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called the the present.
—— Elenor Roosevelt
此条目发表在杂记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Avatar杂记》有 1 条评论

发表回复